close
嘉義縣個人信用貸款條件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對抗產業沖擊波
文|本刊記者 修思禹 謝澤鋒 出自《英才》雜志2012年10月刊中國乃至世界經濟萎靡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應對經濟減速,如何習慣在困境中生存成為各行業各企業面臨的難題。雖然2012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如何“塑造未來經濟”時刻拷問著每個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從2011年GDP9.2%的增長下降至今年二季度的7.6%,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逐漸遠去。《英才》記者調查采訪中發現,參加達沃斯的企業傢普遍認為自己的企業受到瞭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自己所處的行業也受到瞭“沖擊波”式的打擊。航運、制造、能源、銀行、基建領域的公司業績普遍出現下滑,而隨著勞動力、土地成本的逐漸上升,以及第三次產業革命的來臨,一些制造業企業更是雪上加霜。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rvindSubramanian所言,我擔心的是即使中國GDP增速下降至7.5%,但是仍沒有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任務,這樣的局面難以應對。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分量在增加。縱觀整個達沃斯,幾乎每個分論壇都要談到中國經濟,每位外國嘉賓都在側耳傾聽身旁的中國政府領導、企業傢或學者的觀點,他們希望中國經濟能成為帶動全球經濟起飛的引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認為,盡管危機還沒有過去,但已出現積極的跡象,中國經濟正在軟著陸,整體發展比較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中國政府為穩增長實施進一步的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增速落到8%左右並不是壞事,中國政府出臺瞭許多有效政策,穩增長是中國的首要任務,也將大大有益於世界經濟。”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淑和也在“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分論壇上介紹,截至2011年底,已經有100傢中央企業在全球158個國傢和地區設立瞭5894個經營單位,實施瞭國際化的經營。這些央企的社會責任實踐案例,得到瞭國際社會的認可,有的還入選瞭哈佛商學院、劍橋大學的案例。而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漢斯·保羅·博克納在分論壇上也表示,看好中國民營經濟的增長潛力。“雖然中國經濟增速稍微放緩,但我們不覺得悲觀,保持經濟長期增長本來就是一個挑戰,我們對中國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非常有信心。”在歐債危機、美國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指標減速的背景下,真正操盤的企業傢們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如何觀察行業未來趨勢?如何把握企業發展方向?如何“應對產業沖擊波”,企業傢紛紛提出自己的策略和觀點。制造業 被轉型中國的制造業是近幾年備受各界憂慮的行業,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技術的瓶頸,人才的培養……都是橫亙在制造業面前的諸多問題。但在題為“下一個制造前沿”論壇上,談及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現場5位中外嘉賓一致認為中國制造業應向高端制造業轉移。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卡洛斯·戈恩提出,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會倒逼中國的制造業轉型,從“生產機器”邁向“創新中心”。美鋁公司董事長柯菲德表示,“相信未來中國會有更多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然而中國企業做好準備瞭嗎?TCL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李東升對《英才》記者說:雖然宏觀經濟形勢對電子產業整體來講是不利的,但2012年TCL消費電子產品,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比較快的增長,特別是彩電業務逆勢增長。TCL未來會尋找新的增長點,會進行一些差異化的戰略投資,包括像循環經濟、新的顯示技術等。同時,李東升也表示,在緊縮的形勢下還會尋找國際投資機會,包括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大連大楊創世(600233,股吧)總裁胡冬梅明確向《英才》記者表示:“我們每年生產500萬套西裝,出口量也是中國最大的。但我們不會做多元化,堅持做服裝,踏實做實業。”可主要發達國傢的需求低迷令大楊創世的業績受到影響。“我們的出口以日本為主,日本占40%,美國占35%,歐洲占25%。”胡冬梅表示:“出口受阻是最大的影響,另外,由於東南亞國傢的稅費相對較低,人工成本也比中國低很多,這些競爭對手的出現,分流瞭一部分中國的服裝行業。”與中國制造走出去密切相關的行業——航運業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天津港(600717,股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汝民對《英才》記者表示,他並沒有看到近期好轉的跡象,他認為經濟的低迷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港口的不景氣,並沒有對天津港的現金流產生影響。因為從2008年開始,天津港就已經進行瞭產業結構的調整,采取瞭一系列的對策。至今已經調整瞭三年,因為提前準備,天津港的業績仍然平穩的增長。“我們現在做四個產業,一個是港口的裝卸,這是原來的傳統主業。一是國際物流,一是港口地產,港口地產和房地產不是一個概念,主要是填海造陸做一些基礎設施。還有一個是綜合的服務業,包括金融等。”於汝民認為,危和機總是並存的,當傳統行業受到很大挑戰,一定會出現一些新的產業,新的需求,新的商業模式,一個企業不應該在危機面前消極的保命,而是應該積極開拓一些新的業務領域。有不少企業傢認為,經濟谷底正好是“修煉內功、韜光養晦”的好時機。“中國企業普遍過於浮躁,喜歡賺快錢,這種風氣要改變。”帝斯曼中國總裁蔣惟明對《英才》記者提出瞭自己的看法,“長時間過於快速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假設之前增長30%,現在增長7%—8%,我覺得沒什麼差別,生意要紮紮實實。所以回歸理性,練內功非常必要。”然而要想紮紮實實做實業並非易事。中國實體經濟空心化愈演愈烈。曾經的小商品集中地——溫州,現已成為民間借貸的代名詞。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對此表示瞭強烈的擔憂:“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狀,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把資金投入實體經濟。掙錢快、來的快、來的多的領域,這是企業傢感興趣的。可見,實體經濟在政策上、環境上遇到瞭重重困難,這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核心技術的缺失已是中國企業面臨的老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技術研發能力的孱弱日益凸顯,產業鏈利潤的高點仍然被發達國傢所占領,長久以來中國品牌被冠以以低廉勞動力取勝的名頭仍沒有抹去。從《英才》記者采訪的眾多企業傢均認為,這一瓶頸是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技術空心化和品牌缺失是中國制造業危機的根源。”徐和誼總結瞭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存在的三個問題現象:有大企業沒有大品牌,有大制造沒有大研發,有大引進沒有大出口。由於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幾十年,卻沒有培育出一個世界級的汽車品牌。在乘用車市場,多達近50個品牌在爭奪40%的市場,而合資品牌僅有十幾個,就占據瞭60%以上的市場。“在核心技術方面,發動機、電子,我們的技術非常落後,有些甚至是比0強一點。中國制造業技術問題是最大的問題,要想真正實行成功的轉型升級,技術是最主要的問題。要重塑中國的制造業,就要堅持技術立本,堅持自主創新,善於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資源,為我所用,建立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發展起中國汽車的自主創新能力。”徐和誼坦言。蔣惟明則告訴《英才》記者:“國際上著名的企業基本是靠技術研發成名的,我不記得有任何一傢企業是靠廉價勞力撐100多年的,或者說靠便宜的資源,這根本不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必須向高端轉型,這是大勢所趨。技術研發要踏踏實實,創新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同時要加大資金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同樣對技術重視的還有東軟集團(600718,股吧)董事長劉積仁。他認為,“亞洲許多國傢像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經濟危機過去給他們帶來很多機會,也都經歷過制造業升級轉型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中國不會拋棄制造業。”金融業 被創新那麼制造業的樂觀情緒是否感染到金融領域的公司呢?招商銀行(600036,股吧)行長馬蔚華對《英才》記者表示:“利潤的增幅比去年減少,是整個銀行業共性的問題,原因主要是今年的外部環境發生一些變化。但這個現象很正常,過去那麼高才不正常。”同時他也認為歐債危機短期不會結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還會一直延續。所以中國企業需要去調整,不能沉迷於過去的投資、出口,現在要擴大內需,發展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新興產業。這可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但是對於招商銀行,馬蔚華則堅定地表示,隻做技術創新,不做轉型投資。“要適應挑戰,就要在技術上有突破。比如支付領域原來信用卡是很普遍的,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也被大傢所熟悉,那麼現在每人有一張卡,還有一個手機,如果把信用卡變成手機功能的一部分,給手機增加一個移動支付的功能,就更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也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現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上的企業都願意做這件事,金融企業的未來就會是非常光明。”廣發銀行行長利明獻則表示未來5年不但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大好機會,也是中國金融業走向融合的好時機。利明獻認為,歐債危機之後,西方金融機構都在忙兩件事情:成本效益和公司文化。這兩件事情都從關註公司內部的角度出發,旨在重建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心。而在這期間,中國金融機構卻加緊轉型升級。原因是中國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的實體經濟對金融機構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政策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都促使中國金融機構不得不像中國其他行業一樣進行轉型升級。行長們面對挑戰都是信心滿滿,PE行業的從業者也同樣沒有表現出對未來經濟的擔憂。國有獨資企業武漢經濟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小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經濟低迷隻會是暫時現象,體制才是投資業發展的瓶頸。就像民間資本如何進入壟斷行業已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這一層窗戶紙至今沒有完全打破。作為中國最大的水務處理企業,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表示,應該增強政策層面的金融創新,引導民資進入基建行業。他表示:“例如北京的地下水管的改造工程,需要大量資金,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可能解決不瞭,這就需要把社會資金引進來。但是社會資金引進來以後需要把它作為投資品,讓社會資金融入進來。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允許融資,另一個是創造一些投資品,因此監管的層面需要一些創新。”對於如何引導,他對《英才》記者說:“可以把公共事業設計成好的投資品,雖然回報並不是很高,但這是長期的。像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打包成市政債權,美國就是這樣。市政債權、長期收益債權,這樣的金融產品很多,主要看相關部門的改革力度。”“比如像大城市的地鐵建設,前期投資2000億的地鐵,估計以後每年補貼都一二百億,這麼巨大的資金政府不能完全承受。”對此,劉曉光表示,這些市場化的改革一定會進行,相應的金融改革也會實行。士氣一直低落的中國企業,在這次的達沃斯論壇上似乎都有種呼吸到新鮮空氣的感覺,曾經的恐慌漸漸散去,但是未來真的如想象般美好嗎?在達沃斯“一對一”訪談中,主持人問星雲大師:“大師曾說過一句話,佛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有辦法。在過去幾年中,全球經濟很不景氣,我想問大師辦法和出路在哪裡?”星雲大師沉思片刻後反問道:“財富的標準是什麼?有人坐擁金山銀山卻不如普通百姓生活得快樂。農夫種田就有飯吃,工人織佈就有衣穿,物質財富擁有再多也是徒然。真正的財富在每個人的心裡,智慧是財富,慈悲是財富,勤勞是財富……”星雲大師沒有經營過企業,但是他的解答似乎也為企業傢們開啟瞭另一扇窗,樂觀有時也是一種精神。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9-28/146382568.html
分享安全的汽車貸款諮詢管道辦貸款
對抗產業沖擊波
文|本刊記者 修思禹 謝澤鋒 出自《英才》雜志2012年10月刊中國乃至世界經濟萎靡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應對經濟減速,如何習慣在困境中生存成為各行業各企業面臨的難題。雖然2012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如何“塑造未來經濟”時刻拷問著每個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從2011年GDP9.2%的增長下降至今年二季度的7.6%,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逐漸遠去。《英才》記者調查采訪中發現,參加達沃斯的企業傢普遍認為自己的企業受到瞭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自己所處的行業也受到瞭“沖擊波”式的打擊。航運、制造、能源、銀行、基建領域的公司業績普遍出現下滑,而隨著勞動力、土地成本的逐漸上升,以及第三次產業革命的來臨,一些制造業企業更是雪上加霜。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rvindSubramanian所言,我擔心的是即使中國GDP增速下降至7.5%,但是仍沒有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任務,這樣的局面難以應對。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分量在增加。縱觀整個達沃斯,幾乎每個分論壇都要談到中國經濟,每位外國嘉賓都在側耳傾聽身旁的中國政府領導、企業傢或學者的觀點,他們希望中國經濟能成為帶動全球經濟起飛的引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認為,盡管危機還沒有過去,但已出現積極的跡象,中國經濟正在軟著陸,整體發展比較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中國政府為穩增長實施進一步的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增速落到8%左右並不是壞事,中國政府出臺瞭許多有效政策,穩增長是中國的首要任務,也將大大有益於世界經濟。”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淑和也在“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分論壇上介紹,截至2011年底,已經有100傢中央企業在全球158個國傢和地區設立瞭5894個經營單位,實施瞭國際化的經營。這些央企的社會責任實踐案例,得到瞭國際社會的認可,有的還入選瞭哈佛商學院、劍橋大學的案例。而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漢斯·保羅·博克納在分論壇上也表示,看好中國民營經濟的增長潛力。“雖然中國經濟增速稍微放緩,但我們不覺得悲觀,保持經濟長期增長本來就是一個挑戰,我們對中國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非常有信心。”在歐債危機、美國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指標減速的背景下,真正操盤的企業傢們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如何觀察行業未來趨勢?如何把握企業發展方向?如何“應對產業沖擊波”,企業傢紛紛提出自己的策略和觀點。制造業 被轉型中國的制造業是近幾年備受各界憂慮的行業,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技術的瓶頸,人才的培養……都是橫亙在制造業面前的諸多問題。但在題為“下一個制造前沿”論壇上,談及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現場5位中外嘉賓一致認為中國制造業應向高端制造業轉移。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卡洛斯·戈恩提出,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會倒逼中國的制造業轉型,從“生產機器”邁向“創新中心”。美鋁公司董事長柯菲德表示,“相信未來中國會有更多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然而中國企業做好準備瞭嗎?TCL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李東升對《英才》記者說:雖然宏觀經濟形勢對電子產業整體來講是不利的,但2012年TCL消費電子產品,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比較快的增長,特別是彩電業務逆勢增長。TCL未來會尋找新的增長點,會進行一些差異化的戰略投資,包括像循環經濟、新的顯示技術等。同時,李東升也表示,在緊縮的形勢下還會尋找國際投資機會,包括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大連大楊創世(600233,股吧)總裁胡冬梅明確向《英才》記者表示:“我們每年生產500萬套西裝,出口量也是中國最大的。但我們不會做多元化,堅持做服裝,踏實做實業。”可主要發達國傢的需求低迷令大楊創世的業績受到影響。“我們的出口以日本為主,日本占40%,美國占35%,歐洲占25%。”胡冬梅表示:“出口受阻是最大的影響,另外,由於東南亞國傢的稅費相對較低,人工成本也比中國低很多,這些競爭對手的出現,分流瞭一部分中國的服裝行業。”與中國制造走出去密切相關的行業——航運業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天津港(600717,股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汝民對《英才》記者表示,他並沒有看到近期好轉的跡象,他認為經濟的低迷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港口的不景氣,並沒有對天津港的現金流產生影響。因為從2008年開始,天津港就已經進行瞭產業結構的調整,采取瞭一系列的對策。至今已經調整瞭三年,因為提前準備,天津港的業績仍然平穩的增長。“我們現在做四個產業,一個是港口的裝卸,這是原來的傳統主業。一是國際物流,一是港口地產,港口地產和房地產不是一個概念,主要是填海造陸做一些基礎設施。還有一個是綜合的服務業,包括金融等。”於汝民認為,危和機總是並存的,當傳統行業受到很大挑戰,一定會出現一些新的產業,新的需求,新的商業模式,一個企業不應該在危機面前消極的保命,而是應該積極開拓一些新的業務領域。有不少企業傢認為,經濟谷底正好是“修煉內功、韜光養晦”的好時機。“中國企業普遍過於浮躁,喜歡賺快錢,這種風氣要改變。”帝斯曼中國總裁蔣惟明對《英才》記者提出瞭自己的看法,“長時間過於快速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假設之前增長30%,現在增長7%—8%,我覺得沒什麼差別,生意要紮紮實實。所以回歸理性,練內功非常必要。”然而要想紮紮實實做實業並非易事。中國實體經濟空心化愈演愈烈。曾經的小商品集中地——溫州,現已成為民間借貸的代名詞。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對此表示瞭強烈的擔憂:“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狀,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把資金投入實體經濟。掙錢快、來的快、來的多的領域,這是企業傢感興趣的。可見,實體經濟在政策上、環境上遇到瞭重重困難,這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核心技術的缺失已是中國企業面臨的老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技術研發能力的孱弱日益凸顯,產業鏈利潤的高點仍然被發達國傢所占領,長久以來中國品牌被冠以以低廉勞動力取勝的名頭仍沒有抹去。從《英才》記者采訪的眾多企業傢均認為,這一瓶頸是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技術空心化和品牌缺失是中國制造業危機的根源。”徐和誼總結瞭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存在的三個問題現象:有大企業沒有大品牌,有大制造沒有大研發,有大引進沒有大出口。由於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幾十年,卻沒有培育出一個世界級的汽車品牌。在乘用車市場,多達近50個品牌在爭奪40%的市場,而合資品牌僅有十幾個,就占據瞭60%以上的市場。“在核心技術方面,發動機、電子,我們的技術非常落後,有些甚至是比0強一點。中國制造業技術問題是最大的問題,要想真正實行成功的轉型升級,技術是最主要的問題。要重塑中國的制造業,就要堅持技術立本,堅持自主創新,善於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資源,為我所用,建立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發展起中國汽車的自主創新能力。”徐和誼坦言。蔣惟明則告訴《英才》記者:“國際上著名的企業基本是靠技術研發成名的,我不記得有任何一傢企業是靠廉價勞力撐100多年的,或者說靠便宜的資源,這根本不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必須向高端轉型,這是大勢所趨。技術研發要踏踏實實,創新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同時要加大資金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同樣對技術重視的還有東軟集團(600718,股吧)董事長劉積仁。他認為,“亞洲許多國傢像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經濟危機過去給他們帶來很多機會,也都經歷過制造業升級轉型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中國不會拋棄制造業。”金融業 被創新那麼制造業的樂觀情緒是否感染到金融領域的公司呢?招商銀行(600036,股吧)行長馬蔚華對《英才》記者表示:“利潤的增幅比去年減少,是整個銀行業共性的問題,原因主要是今年的外部環境發生一些變化。但這個現象很正常,過去那麼高才不正常。”同時他也認為歐債危機短期不會結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還會一直延續。所以中國企業需要去調整,不能沉迷於過去的投資、出口,現在要擴大內需,發展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新興產業。這可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但是對於招商銀行,馬蔚華則堅定地表示,隻做技術創新,不做轉型投資。“要適應挑戰,就要在技術上有突破。比如支付領域原來信用卡是很普遍的,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也被大傢所熟悉,那麼現在每人有一張卡,還有一個手機,如果把信用卡變成手機功能的一部分,給手機增加一個移動支付的功能,就更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也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現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上的企業都願意做這件事,金融企業的未來就會是非常光明。”廣發銀行行長利明獻則表示未來5年不但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大好機會,也是中國金融業走向融合的好時機。利明獻認為,歐債危機之後,西方金融機構都在忙兩件事情:成本效益和公司文化。這兩件事情都從關註公司內部的角度出發,旨在重建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心。而在這期間,中國金融機構卻加緊轉型升級。原因是中國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的實體經濟對金融機構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政策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都促使中國金融機構不得不像中國其他行業一樣進行轉型升級。行長們面對挑戰都是信心滿滿,PE行業的從業者也同樣沒有表現出對未來經濟的擔憂。國有獨資企業武漢經濟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小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經濟低迷隻會是暫時現象,體制才是投資業發展的瓶頸。就像民間資本如何進入壟斷行業已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這一層窗戶紙至今沒有完全打破。作為中國最大的水務處理企業,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表示,應該增強政策層面的金融創新,引導民資進入基建行業。他表示:“例如北京的地下水管的改造工程,需要大量資金,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可能解決不瞭,這就需要把社會資金引進來。但是社會資金引進來以後需要把它作為投資品,讓社會資金融入進來。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允許融資,另一個是創造一些投資品,因此監管的層面需要一些創新。”對於如何引導,他對《英才》記者說:“可以把公共事業設計成好的投資品,雖然回報並不是很高,但這是長期的。像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打包成市政債權,美國就是這樣。市政債權、長期收益債權,這樣的金融產品很多,主要看相關部門的改革力度。”“比如像大城市的地鐵建設,前期投資2000億的地鐵,估計以後每年補貼都一二百億,這麼巨大的資金政府不能完全承受。”對此,劉曉光表示,這些市場化的改革一定會進行,相應的金融改革也會實行。士氣一直低落的中國企業,在這次的達沃斯論壇上似乎都有種呼吸到新鮮空氣的感覺,曾經的恐慌漸漸散去,但是未來真的如想象般美好嗎?在達沃斯“一對一”訪談中,主持人問星雲大師:“大師曾說過一句話,佛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有辦法。在過去幾年中,全球經濟很不景氣,我想問大師辦法和出路在哪裡?”星雲大師沉思片刻後反問道:“財富的標準是什麼?有人坐擁金山銀山卻不如普通百姓生活得快樂。農夫種田就有飯吃,工人織佈就有衣穿,物質財富擁有再多也是徒然。真正的財富在每個人的心裡,智慧是財富,慈悲是財富,勤勞是財富……”星雲大師沒有經營過企業,但是他的解答似乎也為企業傢們開啟瞭另一扇窗,樂觀有時也是一種精神。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9-28/146382568.html
分享安全的汽車貸款諮詢管道辦貸款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